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出版物

中机质协动态

2014-03-05 浏览量:
                           中机质协六届六次理事扩大会将在北京举行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机械行业特点推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六届六次理事扩大会暨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项表彰会将于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铁道大厦召开。本次会议内容包括专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审议2013年工作报告及相关议案;表彰获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项单位及个人和质量专题讲座。
    参加人员包括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单位领导、主管质量负责人、质量部长、质量管理骨干;荣获2013年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项、2013年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经营者金杯奖、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者银杯奖的代表和个人;各省市机械联合会、行业办主管质量工作负责人、机械质协秘书长及领导等,也欢迎其他人员踊跃参加。
2013年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评审工作结束
    2013年12月20日,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召开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评审会议,审议确定了2013年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获奖企业。会议由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曹仿颐主持,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学俊汇报了今年质量奖项的申报、评审情况。
    经评审委会评审通过,共评出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9家企业,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1家,全国机械工业用户满意产品4家4种产品。获奖企业的共同特点如下:
1.企业均认识到《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好方法,尤其是“一把手”对标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企业贯彻标准起到助推作用;
2.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用户满意为最终目标"的质量意识,认真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在整体经营中坚持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的方针;
3.在战略规划的目标下,建立了完善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权责明确,执行力较强;
4.建立了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凝聚企业员工的文化体系;
5.基本上实施了信息化管理,建立了网络商务购销、售后服务平台;
6.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中,获奖企业向服务延伸的方向明确,注重全寿命周期的整体服务,为企业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7.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较好,经营结果表明企业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这些获奖企业在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前,高度关注市场,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企业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有较稳定的发展,是机械行业企业中追求卓越绩效队伍中的佼佼者。
                 不以创奖为目标  太重追求卓越不停步
    太原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2012年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获奖企业,也是工信部可靠性质量标杆企业。今年3月和9月,中机质协专家组应邀两次对太原重工进行了旨在进一步提高卓越管理成熟度的跟踪指导。
中机质协资深专家岳刚博士组针对三个建立卓越绩效模式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现场诊断,并就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对标管理和推进技巧方面进行了重点讲解,并结合太原重工的现状,为下一步的推进工作提出一些具体改进建议。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我们相信,通过借助“他山之石”的持续推动并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和绩效的持续改进,太原重工的卓越之旅将更加稳健。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简介
    为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2013年中国工程院决定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和朱高峰院士任项目组组长。
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的目的,在于研究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不足,确定我国制造强国的指标体系。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分为综合性专题和专业领域专题两个部分。综合性专题包括《制造强国主要指标研究》、《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3个课题。专业领域专题包括机械、运载、能源、冶金化工、信息电子、轻工纺织、仪器、服务业8个课题。
    中机质协名誉会长刘源张院士任《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顾问;中机质协名誉会长陆燕荪任专业领域专题能源课题组组长。
目前,《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已出第六稿,第六稿分为六章:
第一章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 主要工业国家制造质量强国之路;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状况分析;
第四章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五章 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举措;
第六章 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P#
    为支撑《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在2013年2月27日召集部分领导和专家在华信技术检验有限公司召开了课题座谈会。在会上陆燕荪、沈烈初、刘源张名誉会长都对机械工业如何支撑《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做出重要指示,他们认为质量强国战略不是空谈,关键是要务实,要探讨机械工业在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可做的具体工作。与会者一致认为从可靠性提升工程入手是提升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成立《机械制造业可靠性提升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刘源张院士
顾问:陆燕荪名誉会长、沈烈初名誉会长。
课题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
一、          研究提出机械制造业可靠性标准化体系和推广可靠性典型对象的产品的可靠性指标的意见。
二、          研究开展可靠性提升工程(设计、制造、装配、检验、售后服务)和提出机械制造业可靠性指标的试验和评价的方法。
三、          研究提出提高机械制造业可靠性的重要措施和建议,并形成研究报告。
现在,课题已在专家和相关企业中展开,河北工业大学陆俭国教授已形成《电器可靠性工作概况与可靠性提升的途径》的报告,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日用-友捷汽车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也都根据本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现状,提交了课题研究成果。
《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将开设“可靠性专栏”
    可靠性是机械产品最重要的质量特性之一。如何围绕提高产品可靠性开展或强化企业的一系列可靠性管理工作,是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一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一些业内的有识之士正借鉴现代管理的最新成果,深入思考破解可靠性难题的方式方法。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无疑是我们开展可靠性研究的坚实基础,汇聚、分析这些经验和成果,并总结、提炼出其中的规律性将是行业可靠性研究的价值所在。
    为了加强研究交流,加大推进力度,中机质协会刊《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将从明年开设“可靠性专栏”,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介绍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二、共享提升产品可靠性的实践经验
三、探索行业可靠性管理的方式方法
    届时希望大家建言献策,各抒己见,为可靠性工程建设添砖加瓦。我们择优在《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发表或向其他刊物进行推荐。欢迎企业可靠性工作的积极实践者、可靠性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企业质量部长、《机械工业质量管理》通讯员和关心行业可靠性工作的所有人员,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首届中国质量奖获奖名单公布
    12月16日,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45家组织和4名个人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基于质量问题“双归零”的系统管理方法、海尔集团公司以“人单合一双赢”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模式和为我国推广、普及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先生成为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的组织和个人。
    在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43家企业和3名个人中,包括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机械工业企业和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工段长李斌由于在推进中国质量管理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所做的贡献而榜上有名。
中国质量奖标杆实践:质量问题双归零管理方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基于质量问题“双归零”系统管理方法被授予中国质量奖。所谓质量问题“双归零”是针对发生的问题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分别按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技术、管理归零报告或相关文件。
一、技术归零五条
1、  定位准确。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准确部位。
2、  机理清楚。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演变过程。
3、问题复现。通过试验或其它验证方法,复现质量问题发生的现象,验证定位的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4、措施有效。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经过验证,确保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5、举一反三。把发生质量问题的信息反馈给本型号、本单位和其它型号、其它单位,检查有无可能发生类似故障模式或机理的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
二、管理归零五条
1、 过程清楚。查明质量问题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2、责任明确。根据质量职责分清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分清责任的主次和大小。
3、 措施落实。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 严肃处理。对由于管理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应严肃对待,从中吸取教训,达到教育人员和改进管理工作的目的。对重复和人为责任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根据情节和后果,按规定给予处理。
5、 完善规章。是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完善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从规章制度上避免质量问题发生。
三、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相互关系
1、技术原因为主的问题,主要从技术上完成归零工作,实现技术改进,提高产品的固有质量与可靠性。但是同时,也应查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在管理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促进技术归零成果的有效落实。
2、管理原因为主的问题,主要按管理归零的要求完成归零工作,同时,对发生问题的产品也要从技术上进行归零处理。
3、管理归零是技术归零的延续,是技术归零后在更深的层面上铲除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的根源,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手段。
4、  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或多或少均存在管理上的不足或问题,主动查找管理上的不足是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在提高产品设计技术、工艺技术的同时,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航天型号研制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既要开展技术归零,也要开展管理归零。
四、质量问题“双归零”的意义
1、质量问题归零的实施,形成了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u质量问题归零的核心就是零缺陷,从质量问题的发现、报送、分析,再到归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问题识别、分析和解决机制。
u不怕暴露问题,不回避问题,深入挖掘预防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已经成为企业质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u实践证明,生产过程中的归零工作越彻底,产品出厂出现的问题就越少。
2、质量问题归零的过程是积累经验,不断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的过程
u 一方面通过技术归零,可以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机理原因,提高对技术的认识,提高对产品研制生产薄弱环节的掌控;通过管理归零,可以不断改进管理,优化流程,完善规章制度,提升管理能力;
u 另一方面,质量问题归零的经验成果(有关纠正措施和要求)可以固化形成制度、标准、规范,提升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3、质量问题归零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举一反三
u 质量问题归零不是就是论事,一方面是强调举一反三,对于发生的质量问题要在相关工序或产品中举一反三,在相关单位举一反三,避免同类问题在其他产品、过程中再次发生,这也是预防措施的体现;
u 另一方面是强调对质量问题归零信息的汇总分析,从中提炼共性问题以及质量问题归零的经验,形成质量管理平台,指导后续产品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