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出版物

中机质协动态

2014-04-30 浏览量:
刘源张名誉会长在北京逝世
     中机质协名誉会长、“中国质量管理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同志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2014年4月3日20点30分与世长辞,享年89岁。4月4日,中机质协副会长王建和、秘书长郭学俊、副秘书长李月华代表中机质协在第一时间前往刘源张同志家中进行李慰问。4月9日,中机质协张维德会长携全体职工参加了在八宝山举行的刘源张同志告别仪式。中机质协和陆燕荪、沈烈初名誉会长、张维德会长、韩福荣副会长分别送了花圈。
  刘源张同志在中机质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是中机质协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二、三、四届理事会顾问,第六届理事会名誉会长;是中机质协出版的《机械工业质量管理教程》(第五版)、《机械工业质量检验和质量监督培训教程》(第四版)、《质量管理工人读本》、《机械工业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教程》等教材的主审,并亲自撰写“编者的话”和“序”等内容;他长期以来深入企业指导机械工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中机质协许多重要的活动都有他站在讲台上讲话的身影。直到去年五月,他还在“全国机械工业可靠性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可靠性工作要诚信、认真!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为纪念刘源张同志对机械工业质量工作的杰出贡献,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决定近期出版“深切怀念刘源张同志”特刊。内容涵盖刘源张同志在机械工业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所言、所行和我们对刘源张同志的所思、所感。今天我们纪念刘源张同志,就是要继承刘源张同志未尽的质量事业,以刘源张同志为榜样,为推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为建设机械工业质量强国奉献智慧和力量。

中机协会在全国性行业协会评估中荣获4A等级

     近期,民政部公布了2013年度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评估结果,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荣获2013年度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评估4A等级。这是民政部对中机质协工作的肯定。
中机质协的评估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目标,策划准备。协会按照民政部下发的《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实施办法》中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材料目录中的“基础条件、内部治理、工作绩效和社会评价”四方面评估内容,对所有相关工作进行了分解,形成中机质协秘字[2013]05号文件,责任明确到个人。
  第二阶段理顺工作程序,规范协会工作。通过自查,完善各项制度,形成了包括19个制度、12个职责的《协会各种规章制度汇编》。在制度的规范下,协会每一个人都更加严细地对待工作,认真记录,进一步提高了协会工作的效率。
第三阶段全力以赴,积极迎接专家组评估。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认真的工作,协会共汇编成三大本共883页的评估报送材料,按时报送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
2013年12月3日,7位评估专家分为3个组按照评估指标分别对协会的基础条件和内部治理,工作绩效和社会评价,财务资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最后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协会热情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以及自身的能力水平,尤其赞扬了中机质协在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等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业影响力,同时也提出个别地方管理可以进一步细化的建议。
  开展行业组织评估工作,是促进行业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改进政府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行业组织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行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并以评估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协会管理、提升工作质量,将协会办成会员单位满意、社会民众赞誉、政府部门认可的优秀社会团体。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培训班在济南举办
      4月16日至18日,由中机质协主办的2012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培训班在济南举行,来自全国12个省、市机械系统的5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中机质协副会长王建和也参加了本次培训。
     卓越绩效模式推进专家、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起草组成员岳刚博士担任本次培训的培训老师。岳刚博士从事卓越绩效模式的培训、咨询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卓越绩效模式推进的实践经验。他结合大量的企业实践案例,对标准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解读,并对新版标准的主要变化进行了说明。
去年的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获奖企业,山东丰汇设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清涛也携公司21名中层管理干部参加了本次会议,显示了企业不以创奖为目的、持续夯实管理基础的坚定决心。
    标准培训结束后,与会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并交流、共享了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
本次培训得到了山东省机械质量管理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机质协为常柴举办QC小组培训班
    2014年4月11日到13日,中机质协为常柴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了QC小组培训班。培训班教师由我国著名质量专家邢文英教授担任。常柴质量管理部门和各分公司主要领导、供应商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共计119人参加了培训。
    常柴是较早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之一,在群众性质量管理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常柴认识到仅仅提高本厂的质量管理水平还不够,还需要与供应商共同发展。本着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的原则,常柴组织了这次培训,来自黑龙江、湖北、山东等多地的77家供应商参加培训。 
    邢文英教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QC小组的组建要求、活动程序、统计技术方法。学员们感觉获益匪浅,课间休息时已经开始探讨回厂后如何开展QC小组活动。培训之后组织了考试,大部分人员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相信,通过本次培训,常柴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水平将得到提升。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启动
  3月28日,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质检总局在北京召开“工业强基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启动会议,项目组组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项目组副组长、工程院院长周济、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项目组成员、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兼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项目组成员、国务院参事张纲等领导出席,中国工程院部分院士,工信部、质检总局、标准委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会议。
  工业基础差是我国工业领域长期未能解决的顽症,已成为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为尽快扭转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中国工程院、工信部、质检总局组织启动了“工业强基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重点研究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的建设与发展,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政策设计,制定行动计划。该项目计划2014年9月完成研究报告初稿,12月完成研究报告并上报党中央、国务院,2015年6月结题。
  该项目将“质量技术基础战略研究”列为项目专项课题,标志着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的整体研究工作正式启动,意义十分重大,既支持“工业强基战略”的实施,又推动建设质量强国的进程。“质量技术基础战略研究”专项课题在加强传统“三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研究的同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增加“质量技术基础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包括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的整体研究。“质量技术基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由钟群鹏院士、陈钢、田世宏担任顾问,张纲参事担任组长。
《企业质量诚信管理实施规范》国标宣贯培训在北京举行
    2014年4月3日,由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指导,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办,中大信(北京)信用评价中心承办的GB/T29467—2012《企业质量诚信管理实施规范》宣贯培训会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管理办公室、相关协会及企业(集团)的近120人参加了培训。中机质协派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会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周莉主任主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分院刘碧松院长出席培训会并致欢迎词。
    周莉主任做了GB/T29467—2012《企业质量诚信管理实施规范》解读报告,并就试点工作进行了答疑。中大信顾问郭刚做了信用行业发展政策解读报告。周莉主任就《企业质量信用报告》的编写做了指导,并做了案例分析。最后,周莉主任就《企业质量诚信管理实施规范》的贯彻实施、国家企业质量诚信数据交互平台建设及《企业质量信用报告》的编写等相关问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
    这次培训对GB/T29467—2012《企业质量诚信管理实施规范》的实施起到了推进作用,也预示着国家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2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力争进入全球第二方阵
   4月2-3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装备工业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作了题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的工作报告。
  苏波在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绿色发展”的方针,分步骤分阶段完成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到202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二方阵,部分优势产业率先实现又大又强;到203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强国;到205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强国。在此过程中,必须扎实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积极构建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三是着力强化制造基础。四是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五是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七是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八是大力推进中国装备“走出去”。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方向,力争在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若干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多数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4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41%;汽车产量2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25%;机床产量95.9万台,占全球比重38%。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好产品
  质量究竟应该意味着什么?依照美国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詹姆斯L.亚当斯的观点,无论是近年来致力于重整制造业的美国,还是致力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中国,都必须重新审视质量的重要性,改变更大、更快、更便宜的消费品等商品从制造到销售再到消费的链条,让产品更具品质,唯此才能在保证不降低美国消费者生活质量、继续满足和提高中国消费者的体验需要的前提下,避免世界的能源和环境崩溃。
  詹姆斯L.亚当斯在其所著的《好产品坏产品》指出,而今有七大因素影响着产品质量,以及人们对质量的理解和落实。第一,产品需要在性能、成本和价格等要素之间作出平衡。第二,要让产品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便利,追求尽可能高的适合度。不适合消费者身体的产品,不适合消费者感觉系统的产品,不适合消费者大脑习惯的产品,质量指数相当低。第三,要追求工艺的精良化。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以其质量更高、工艺更为精良的大工厂流水线产品战胜了美国等多国的竞争对手,而后又开始复兴其传统的手工工艺传统。詹姆斯L.亚当斯对美国制造企业提出的几项提高工艺水平的步骤建议,也完全适用于中国企业。第四至第七项建议分别是,产品应在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基础上带给其愉悦情绪,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引入心理学;赋予产品以美感;确定产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并通过制造、营销、品牌宣传等环节使之与产品产生融合;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毫无疑问,只有能够满足上述七项因素的要求,才能制造出出类拔萃的产品,才能让相关的企业和产品与高质量这样一个标签紧密的产生联系;也唯有如此,从一般意义上的“制造”才真正转向了卓越“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