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协动态
质协动态

创新 转型 质量

2011-12-14 浏览量:
——在中机质协六届四次理事会暨质量奖项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沈烈初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国家在“九五”期间提出来的。当时已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关系不断改革,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而中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加上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污染造成环境恶化,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必将影响我国经济持久、快速、健康地发展,所需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本会更大,因此国家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但是经过“十五”、“十一五”,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情况更加严重,煤炭消耗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50%的警戒线,达到55%的危险程度,因而CO2的排放量也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粗钢产量2011年1至10月份已超过7亿吨,比后七位国家产量总和还要多,因而矿石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半壁江山还要多,今年进出口贸易又创新高,预计超过3.5万亿美元,进口增幅大大超过出口增幅,预计出口量略高于进口量,收窄顺差。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到59%左右。很多出口产品是产业链中的中低端产品,是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劳动力密集型及排污较多的行业产品,如太阳能电池板是清洁能源,90-95%是出口,但太阳能电池所用的单晶硅、多晶硅提炼就是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行业。在各地大干快上新能源政策的驱动下,污染严重,能源、资源消耗大的前工序留在国内,真正的清洁能源装置出口到发达国家。由于价格低廉、还遭到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的惩罚,这种情况值得深思。
   再如机床、机械装备及船舶等产品,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耗能、耗材、污染严重的铸件、锻件、钢结构件等都由中国提供,反过来又把整机出口到中国。再谈所谓高新技术产品,苹果公司的Ipad手机,在美国的实际售价为499美元,因苹果公司主要是搞研发及销售等现代制造业的服务业,本身没有实体生产厂,而是靠全世界代工,其中大部分在中国的企业(包括在华的外资企业)代工,总代工费只有299美元,苹果公司每台手机就赚了200美元,这些在中国本土的代工企业都是劳动密集,甚至是污染很大的生产工序,他们还在国内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这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再从进口商品来说,胡锦涛主席最近在法国嘎纳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上宣布,“十二五”时期要进口商品8万亿美元,国内消费品市场达5万亿美元,其中除石油、天燃气、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性商品外,还有大豆、粮食等农产品进口,据称我国已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其它大部分进口产品就是高端装备、先进的“三基”产品及真正的高技术产品、药品等。高端的数控机床进口占国内消费量的90%,高端的功能部件及数控装置大部分是进口。高端的数控机床主要靠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中档数控机床及部分功能部件,由于签订了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大量从台湾地区进口。今年我在潍柴考察时,看到一条盖体缸盖生产线是韩国进口的,我很好奇地问:为什么呢?据潍柴的同志说,韩国能成套供应,交货期又短,明知这生产线水平不如德国,还仍然从韩国进口。韩国的机床水平并不高,但还能进入中国市场,值得反思!又如我看常林工程机械公司的大川液压件厂,生产高压油泵、马达及高压阀,第一期投资6亿元人民币,其中4.5亿购置是全套生产线的机床、测量仪器、清洗机、热处理装置等,全部是世界一流机床厂生产的,据说是日本丰田下属的一个公司总承包的,就是没有一台国产机床与装置,除设备等硬件外,还包括精益生产的准时化管理等先进生产管理的内容。
   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十余年来,调整结构,推进绿色生产,取得了不少进展,有些企业做得比较好,增强了竞争力,但总体上不尽人意,有的行业、企业越调问题越大,好像积重难返,据解振华主任讲,今年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降低仅1.6%,而今年全年任务是3-3.5%,可能完不成了。我们要考虑如何应对。
   首先要解决各级政府某些领导的发展观。
   有些领导仅局限于本地区的利益,只重视GDP的增加,并不考察GDP的内涵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绿色生产的要求。受地方政府的影响,现在机械系统的企业产品趋同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不是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把主导产品做精、做强。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如变压器的生产能力达到30亿千伏安,而国内外市场需要仅有十七、八亿千伏安。又如工程机械的主流企业,在全国到处布点,扩大生产能力,生产挖掘机的包括外资在内已有数十个厂家,还有主导产品是其他工程机械的企业和根据坊间的传说,生产汽车的奇瑞公司都想进入挖掘机行业,能力已超40万台,而市场需求不足20万台,但其配套的高压泵阀及液压系统尚控制在国外厂商手中;主流机床厂大都在生产重大型机床产品,而不是把自己的主导产品做精做强,盲目的实行多元战略,反过来高精度、精密、小型仪表机床没有很多企业问津。高档机床生产方式的特点都是单件、小批生产模式,就是个别类型的机床才采用成批生产模式,因而造成机床行业既不精又不强,又无成套能力,又不熟悉用户的使用工艺,以至于中机联副会长、汽车专家张小虞同志对我说,主流汽车厂的发动机四大件,缸体、缸盖、曲轴、凸轮轴的加工生产线全部进口,变速箱除热处理前的齿轮粗加工使用国内机床厂提供齿轮机床外,其它也全部进口,包括专用刀具、夹具、测量仪器等,仅有覆盖件的压力加工生产线由济南第二机床厂提供,机床工具行业中刀具、量仪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为什么有实力的企业不进入这些领域呢?
其次是企业领导及决策者的观念需要改变、需要创新。
   这里又涉及到所有制问题,国营企业老总60岁就要退休,而装备工业的产品需要稳定的、长期的战略方针,长期地从实践包括用户的使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中,使企业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稳步发展。盲目扩张,都是昙花一现,造成质量低下,人员素质跟不上,自毁长城。而民营企业家没有任期制的问题,由于机制灵活,对市场适应能力强,发展很快。但民营企业存在严重的模仿有余,创新能力不足的弱点。个别的民营企业是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可能到第三代就败业了。当然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明智的民营企业家为了持久的发展,已开始去家族化的措施。#P# 
   再如机床行业,一些主流机床厂比过去更加大而全,品种也多而全,求大的心理既适合地方官员的要求,也适合企业某些领导的心态,因此敌不过发达国家及台湾地区的小(中)而专、专而精、精而强,孰优孰劣值得我们思考与观察。再如汽车工业,由于其产业链长,容纳的就业人数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大,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极大的成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在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大国,但是走了一条与韩国、日本不同的道路。我们走的是与世界主流汽车厂用50%比50%的合资方式,发展我国汽车工业,虽然在生产工艺、管理水平、生产链上配套产品有飞跃的进步,培养了人才,但主流汽车厂的品牌都掌握在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甚至韩国、意大利的跨国公司手中。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有一天我在居住的汽北小区(居住的都是过去机械部的职工或其子女,算是中产阶级吧!),数了一下停在路边的汽车约80余辆,只有一辆是夏利,其它都是合资品牌及少数原装进口的车,是喜是悲,还是悲喜兼有。看来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或混合动力的乘用车也可能会走老的合资模式的发展道路,品牌及技术仍掌握在人家手中,本来想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电动乘用车来弥补过去发展汽车模式带来的消极面,可能又要落空了。如不以“以我为主”的方针,用市场换不来技术。为什么韩国能发展自主品牌来发展汽车工业,甚至可以占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市场与国际主流汽车企业进行竞争,而我们就走不通呢?这是不是与“TOP10”(排行榜前十位)的领导的思想观念有关呢?想走一条不太花气力的发展道路呢?冲破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需要很大的勇气,甚至要“自己革自己旧观念的命”,否则永远是如此发展下去。
   最近举行了由江泽民同志提议,并亲自撰写序言的,并以曾培炎同志为顾问,以包叙定同志为组长,张国宝、陆燕荪同志为副组长,聚集了数百位专家、学者的意见,花了二年多时间,几易其稿撰写的《中国电机工业史——百年回顾与发展》首发式。《回顾与发展》记述了电工人在百年中,不论处在顺境或逆境情况下,为电机行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功勋,使电机行业在机械工业中成为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一个行业,如大容量、高参数的水电、火电装备,超高压、特高压的输变电成套设备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它是机械工业发展的缩影,它在发展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值得其它行业借鉴,并思考。“经验呈可贵、教训价更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善于吸收别人与自己经验教训的人、单位、企业是最聪明者,最能干者,最能创新者。
其三是生产方式的转型与优化升级。
   发达国家企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上,一些著名跨国公司是在全世界优化配置可利用的资源、能源、环境成本,将产业链延伸到价廉物美的国家与地区。跨国公司兼并中国企业,其主要目的利用中国廉价而又优质的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场所仅作为生产基地,从而取得利润最大化。如Alston在北重汽、并兼并天重,生产汽轮发电设备及水轮发电设备,德国Festo兼并济南气动元件厂也是如此。将研发、产品品牌、成套及销售服务都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又如“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就是为解决就业,收一些加工费,培养了不少人才。不少代工工厂如一些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主要为跨国公司代工生产,就是台湾有名的富士康公司,在大陆的雇员达120万之多,也是为跨国公司进行高级代工,加上发达国家有一大批世界级知名的专业化生产的“三基”企业,因此主机厂主要集中在研发、成套领域,永保在产业链的高端地位。我今年参观过的潍柴,其特点是柴油机从几马力到一两万马力的船用柴油机,覆盖了整个柴油机领域,自己仅生产缸体与缸盖,其他都由供应商供应,并根据柴油机的特点,发展了柴油发电机组、清洁能源内燃机、柴油机的再制造。特别开拓了以柴油机为核心,为用户进行柴油机—齿轮箱—车桥—驱动系统的最佳匹配而进行选型,为此兼并了法国一家有水平的企业。再如斯达半导体公司研发的IGBT的芯片,自己主要搞研发、设计,由美国杜邦公司做掩膜板,并委托上海先进半导体公司进行代工生产,芯片完成后,自己再封装做成器件与模块,省了一大笔制造芯片的投资与熟练的技术人员。中外企业优化的生产模式值得大家借鉴及思考。
   第四创新优化销售服务模式,用力开拓适合自己的产品的现代服务业,培养一大批忠诚度高的用户。
  一些企业采用市场化销售模式,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选择最佳的机械装备。如日本销售给中国的清洗机,除工艺参数外,还包括相应的清洗液及三废处理装置,省却用户很多麻烦。又如山东的雷奇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职工260人,其中博士9名,大学本科以上占70%,自己仅生产高、中、低压变频装置,有源滤波及无功补偿装置等,其主要为客户提供节能解决方案,包括在线检测,节能咨询,电能损耗测试分析,节能方案设计与投资效益分析,节能设备的改造,电能监测及运行服务,根据用户要求可以制订个性化用电管理解决方案,他们在化工、钢铁、热电厂、石油、水泥、污水处理、照明等领域都有成功的案例。该企业最大的特点为用户负责进行能源运行管理,并可持续改进,从用户节能的收益中回收投资,这就是BOT模式(投资建设、经营和移交),一般两年左右可回收投资,以后在合同期内的收益与用户分成,这就是企业的利润,用户无后顾之忧,很欣赏这种服务模式,这就是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业的延伸,不少机械企业已开拓了多种销售模式包括租赁、再制造、为用户融资等都可以去探讨。
   创新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贯彻“质量第一”思想,特别在产业化过程中要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新产品销售后,更要有一套新的售后服务模式,与使用信息的反馈系统,随时了解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利用PDCA的办法,不断地持续地改进新产品,使其完善化。新的生产力的形成一定要有新的管理模式,相应的人才素质提高,否则就造成新的生产力破坏,给社会与自身企业带来损失。“7.23”甬温线出现二列动车组追尾重大事故的教训就是如此。本世纪头十年是高铁迅速发展的黄金期,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产业化迅速展开。由于发展太快,有些技术没有严格的验证就用上,如信号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经雷电击后出现故障,说明还有改进空间。更主要的是一套新的管理体系没有跟上,加上人员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就上岗,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应变能力差,及临机处置事故能力不到位,这些血的教训说明转型升级后形成的新生产力,需要一套新的上层建筑,新的管理模式来保证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尽管如此,决不能抹杀铁道系统的创新精神与高铁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大缩短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今后健康、安全、快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质量第一,一切为用户着想。最近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及传统汽车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可从中吸取教训。比亚迪是一个发展生产锂电池起家的,用于手机等产品上,进而为世界上各手机品牌代工,后进入汽车领域,在生产传统乘用车不久,利用其电池材料的优势,即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而在混合动力及纯电动乘用车取得了不少进展,甚至美国股神巴菲特也入注比亚迪公司,一时名声大振。由于急于求成,希望双模F3DM新能源乘用车与e6纯电动乘用车快速进入市场,但由于试验研究与长期严格的“上路试验”不到位,因而遇到了困难,由此推迟了产业化的进程,但仍不失为本土企业在追求新能源汽车发展勇气的榜样。反观国外新能源汽车也有十多年历史,丰田的混合动力乘用车普锐斯生产已超百万辆,尼桑生产的Leaf纯电动乘用车,经过多轮试验改进,其样车已在北美、欧洲成批量上路试验,去年在中国又投入50辆作为上路试验,以收集使用数据,不断完善与改进,为产业化做准备。BMW也是如此。近日报上登载着本田的“电动版飞度”在中国进行一年的上路试验,并在中国市场布局,这种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的精神,遵循工业发展的规律办事,花出巨大代价来推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的主流汽车厂能做得到吗?这不单是技术问题,创新是艰苦的历程,想不花力气侥幸短期内取得成就,最终就是失败,永远脱离不了洋拐棍,受制于人。创新与转型升级也要有“两弹一星”的精神,也要有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后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精神”。
    最近工信部发布开展“质量兴业”活动的通知,2015年前规模以上企业的质量管理培训覆盖面要达到80%以上的管理人员和50%以上的一线员工,行业内50%以上质量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要获得国家、行业认可的质量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这是在转型期间的一件大事,中机质协如何面对这一艰巨任务,要有新思想,新办法、群策群力,创新培训模式,来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因此,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提高质量管理为基础,加快促使行业转型升级,更健康与快速地科学发展,关键是领导的思想观念的转型升级与强有力的执行力,才能有企业快速的转型升级。
以上仅供大家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