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协动态
质协动态

在全国机械工业第31次“双代会”上的讲话

2012-08-08 浏览量:
  借今天召开全国机械工业第31次双代会的机会,我归纳一些认识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刚才有来宾讲话谈到实体经济问题。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两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虚拟经济过度夸大、强调虚拟经济、发展虚拟经济的危害性,所以大家又重新认识到了发展实体经济的作用。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而实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工业在经济格局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二是工业作为社会现代化主动力作用的地位不会改变。社会的现代化要靠工业来推动,最基础的是电力工业,没有电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这里也包括农村。电是最清洁的终端能源,十亿千瓦装机的电力是我们奋斗的结果,47000亿度电供社会使用,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现代文明是靠电力工业提供保障。三是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作为主阵地的状况不会改变。机械制造业作为提供工业发展、提供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的地位永远不会改变。机械产品包括投资品部类和消费品部类,如汽车严格说是消费品部类,制造汽车的装备才是投资品部类,我们把投资品部类的机械制造业称之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就要分析机械工业所处的地位,这恰恰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问题。
一、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央提出工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是针对我国工业现状提出的。但怎么转型?转什么型?升什么级?主要任务是什么?围绕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提高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我们的目标,需要落地。比如提高制造基础能力就是个重大问题。万吨水压机我们有了十多台,看起来锻件制造能力很大、很强,但炼钢、铸造大型钢锭的质量仍不能满足重要锻件的要求。制造一台水压机容易,前工序、后工序的配合形成完善的基础制造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认为有几台万吨水压机就是提高了基础制造能力。
  提高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新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我们未来所需要的产品不能完全依赖外国来提供,当然,我们所需的产品全由我们自己制造也不一定是经济合理的。在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应互相交流,有进口有出口,但产品的关键部件必须要自己能做。80年代初期,从国外引进产品、引进技术,那时就发现许多工艺技术引进不了,要靠自己去摸索。我们按引进的设计资料进行制造与国外的产品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开发能力要提升。国外的制造技术、核心技术不会给我们。燃汽轮机的发展是最明显的例子,三家国外公司与我们三个大集团合作,设计图纸给了我们,但其中的核心部件制造仍控制在他自己手里。退一步也是由他控股的合资企业在中国制造,就算是本土化,这样的本土化不能提升我们的竞争力。我们怎么办?只能努力提升高端产品自主开发的能力。
二、提高诚信度,加强品牌建设
  诚信度和品牌建设的问题是我们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国发展很快,质量有所提高,但深入调查后发现质量问题太多。比如,去年国家抽查的电缆产品合格率不到30%。更奇怪的是,电缆行业有个潜规则叫做95标准,由于产能过剩过度竞争,致使价格过低,不得不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公开招标时也默认了。配电变压器也有同样的情况,用铝代铜降低材料成本。铝线变压器不是不可用,但必须是按铝线变压器来设计。更有甚者,用铜包铝,外观看不出来。还有硅钢片,用二次片,从报废的大变压器上拆下来的硅钢片,用在小变压器上。诚信度、品牌建设在其它行业是不是有这种现象,我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如果连这些问题都控制不住,工业的转型升级更是无从谈起。
创建品牌、树立企业诚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工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规模效益型转化为质量效益型,要从工业大国转化为工业强国。工业强国的标志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首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应做到:中国制造就是优质产品的同义语。比如说到重型机床,一谈就是德国货好,上百年来用户使用中证明了德国机床是优质产品,可靠性精度保持性都非常好。比日本机床好、比美国机床好,是顾客、市场使用实践的结果。在这次欧债危机中德国表现得最坚强,什么道理?是他的实体经济最强,而他的实体经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
  一汽集团的朱剑明同志曾在工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谈谈发动机的“技术鸦片”销售模式。我们买国外的先进装备,不能仅买核心部件,必须把整套都买来。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抽鸦片一样上了瘾了,非买他的不可。国产化就是要打破国外企业对我们的垄断。如汽车零件中ABS是汽囊安全防护装置,ESP是汽车防止侧滑装置,这是保证汽车安全性的重要部件,占整车比重不是很大,工业大国连这些核心技术都不掌握,何谈工业强国!李俊杰副会长在滨州制造汽车轮毂,为各种名牌汽车配套,这是大国的标志,而不是强国的标志。国家已通过重大专项立项资助来开发产品,但还没有完成,强国之路还很漫长。我认为由大变强不于规模,中国已是第二大经济体,这只是“量”的表现,如果“质”上没有重大变化,是不可能由大变强的。
三、质量概念的演化
  刘源张院士提出了实物质量和印象质量两个概念。我们现在是要重视解决印象质量的问题。实现中国制造就是优质品的同义语,要在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的同时,提升全行业的印象质量。如果若干年后看到“中国制造”,世界上的人本能的反应是“这就是好东西”,跟日本的家用电器一样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这就树立起了印象质量,这是全行业的目标。印象质量是建筑在众多优质品牌基础上实现的,没有品牌也就没有印象质量,我们要致力于印象质量的建立,没有诚信,没有品牌,也就无从建立印象质量,需要多年的努力去实现。
  实物质量在《朱兰手册》第五版中已阐述清楚,我认为质量概念的最关键的指标是可靠性。企业介绍自己的产品,功能好、性能好、性价比高,可到用户手里故障一大堆,怎么叫可用性好呢,《朱兰手册》的第三版到第五版质量的概念从适用性改为可用性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可用性包括可靠性、可维修性、产品的全寿命过程中保证用户的满意度。遗憾的是,很多人老说要把大国转变为强国,但具体怎么转变却没人说得清楚,也许他们没有什么是强国的概念。我们在行业的专业会议上要强调,是质量强国。
四、发挥质量信得过班组的作用
  在由大国向强国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认为人的因素第一,提高人的素质必须是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企业的主体细胞是班组,我们为什么开展质量信得过班组、QC小组活动,就是要加强班组建设,以质量为核心的班组建设是改善企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中机质协非常重视“双代会”,在某些场合我曾经说过信得过班组和QC小组的关系,基础应该是建立信得过班组。QC小组可针对某一个质量改进项目来组织。现在看来好的信得过班组数量还是少,80年代末我曾与全国总工会领导座谈说希望工会组织配合企业管理人员把班组建设搞好,作为我们改善整个企业管理、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一个主要的基础。因此,“双代会”的活动我们为什么持续努力,不断发展,就是要夯实班组建设这个基础。“双代会”就是推进质量信得过班组和QC小组活动,如果没有基础的建设就形不成强大的体系,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强调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座的有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长,在重视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重视技术改造的同时,不要忘记班组建设与提升产品质量的关系。班组重视产品质量,企业的诚信度就不会出问题。今天发布的三个QC小组就是解决企业现场的产品问题,这就是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班组是基础,班组在提高全员素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会影响到整个大局。
  现在注册的小组有很多,体现了群众性,今年全行业有8200多个注册班组,还远远不够,还可以更多,应该加大推进力度。在我们所有的制造环节过程中都不断的改进、创新,我们怎么不会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强国呢?日本从五十年代开始重视质量,QC小组活动也是他进行质量振兴的活动之一,他的电子产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由此看来我们在从事着一项多么有意义的工作,与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看起来质量信得过班组和QC小组做的是小事,但由小见大,累积起来就能成为了不起的大事,这也是由大变强的主要途径。